读书的4个误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。不学习、不读书,则个人难有作为,国家难有前景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、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竞争日趋激烈,适应社会、创造价值,知识是基础、读书是途径,道理自不必说。读书当然是要讲究方法的。方法正确,才会效率高、效果好、加快进步;反之,则是事倍功半、收效甚微、耗费时间。除了专门的学校教育,就社会层面来说,在读书学习中还有一些误区,理当引起注意。一是舍本求末,不读原文原著。优秀的文章、著作相应地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,引发热议,相关的评论、看法、争议也会很多。只有仔细读过才能把握要义,吸收营养,才能参与讨论,评论长短。在阅读原文原著时,还应当防止先入为主,心态平和地独立感受和思考。既不预带光环,也不刻意挑剔。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,客观理性地思考和梳理其优劣,反复阅读,读懂读透,真正看清庐山真面目。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,才能真正获得教益而一些人却是没有仔细阅读原作,或是仓促翻了几页,就妄下结论,轻易肯定和否定,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读书方法对于历史已经证明确实是优秀的书籍,也要通过反复阅读真正学懂弄通,不要囫囵吞枣、盲目崇拜。孔子读易韦编三绝,毛主席劝许世友读《红楼梦》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读书要泛读、博览,更要精读。即便是从专业学术的角度讲,任何行业、系统都有自己的典籍著述,对此不下功夫认真研读,决然不会成为真正的内行,也难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。不想在源头上用功夫,只是看辅导材料,听别人评说,浮光掠影,走马观花,定然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。二是碎片读取,知识零乱。看似经常翻书、看报,浏览电子书...
发表评论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