恰到好处方为妙——谈谈文稿写作中的引用问题引用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,目的在于通过对诗词歌赋、格言警句、典籍典故的借用,以更精到准确、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、观点见解、主张看法。就其功用而言,引用可使论点更加鲜明,增强文稿的说服力;可使论据更加确凿,增强文稿的信服力;可使表述更加凝练,增强文稿的感染力,因而具有画龙点睛、升华主题之效。俗话说:“天下文章一大抄,就看你会抄不会抄。”对写作者而言,不必讳言引用,但需要警惕的是“掉书袋”式的卖弄学识,是“拉大旗作虎皮”式的虚张声势,是“言必称希腊”式的鹦鹉学舌,是借用别人观点来掩盖自己思想的贫乏、知识的贫瘠。李瑞环说得非常精彩:“领导干部讲话、文章中引用一下诗词典故,可以画龙点睛、节省文字,用得好还可以提神,但过分地、刻意地花太多工夫去寻章摘句,没多大意思。”正如《菜根谭》所言:“文章做到极致,无有他奇,只是恰好。”推之于做人、处事莫不如此。那么,如何在引用中把握好分寸、拿捏好尺度,求得“增之一分则嫌长,减之一分则嫌短”的效果?依自己的体会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:一、引“完整”,不断章取义在文稿起草中,经常会引用上级文件或领导讲话中的原话用来交代背景或引出观点、提供论据。但是,这些话语,具有其特定的场景和语境,必须结合上下文来阅读、来理解。很多时候,孤立地引用一两句,并不能全面准确表达其含义,只有完整的一段话才能严密周延地说明观点。所以,在引用的时候,要尽可能保持引文的完整,切忌掐头去尾、断章取义。尤须注意的是,切不可依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进行取舍或删改。二、...
发表评论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