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材料用典知人之道,圣贤所难也写材料用典例文“知人之道,圣贤所难也。”自古以来,知人识人都是一门学问、一件大事,乃治国理政的第一大难题,从来没有“最优解法”,只有长路漫漫的“上下求索”。战国时期李悝总结了“识人五法”:“居视其所亲,富视其所与,达视其所举,窘视其所不为,贫视其所不取。”《吕氏春秋》提出了“识人六验法”:“喜之以验其守,乐之以验其僻,怒之以验其节,惧之以验其特,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。”诸葛亮则概括了“观人七法”:“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,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,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,告之以难而观其勇,醉之以酒而观其性,临之以利而观其廉,期之以事而观其信。”(解放军报《劳于求贤逸于得人》)典故出自北宋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魏纪》,为治之要,莫先于用人;而知人之道,圣贤所难也。释义意思是,治理国家的关键,首先在于用人是否得当;而考察人的方法,是圣贤也感到困难的。赏析治国理政,人才为本。“为政之要,首在得人”“得人才者得天下,失人才者失天下”,用人的重要性,自古而今可谓至深至明。历史上,齐桓公之与管仲、秦穆公之与百里奚、秦孝公之与公孙鞅,都有所谓三天三夜长谈的故事。但若为庸主,即便是贤才他也不鉴识,有贤能他也不善用,而贤才也会弃他而去。比如鲁庄公之于管仲、魏惠王之于公孙鞅、项羽之于韩信、袁绍之于荀彧。怎样才能识准人?古代先贤总结出了一些方法,比如战国时期的李悝总结出“识人五法”,《吕氏春秋》提出了“识人六法”,诸葛亮有“观人七法”。然而,“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”,“人物难知”也是“为官三难”之首,到底如何破解识人...
发表评论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