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材料用典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写材料用典例文名节何以有如此强的穿透力?关键就在于它以高洁养心、以信念养性。有之则身虽处贫困逆境而不卑贱,虽立风雨之中而安身立命如山。因此,古人称节操若“日月经天,江河行地”,是“不拔之基也”,凡君子志士“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”。从壮志难酬、愤然投江的屈原,到胸怀天下、精忠报国的岳飞;从坚忍不屈秉持汉节的苏武,到拒绝劝降、视死如归的文天祥,更以报国之大义情怀而德音流百世、英名垂青史。(人民日报《名节如璧不可污》)典故出自宋代欧阳修《朋党论》,故臣谓小人无朋,其暂为朋者,伪也。君子则不然。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。以之修身,则同道而相益;以之事国,则同心而共济;终始如一,此君子之朋也。故为人君者,但当退小人之伪朋,用君子之真朋,则天下治矣。释义意思是,君子就不是这样:他们坚持的是道义,履行的是忠信,珍惜的是名节。赏析“士崇名节道方兴”。明朝名臣于谦在《静夜思》中写道:“豪华一去难再得,壮气销沉土一丘。但令名节不堕地,身外区区安用求。”大意是,富贵失去了固然难以再得到,但如果人的壮志消失了,虽生犹死。只要能保持名节,其他一切都不足计较。常令名节不堕地,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。崇尚名节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,亦为滋养民族灵魂的厚德文化。先辈英烈尤重名节,在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着名节的底蕴,传递着名节的温度,把名节熔铸成特有的政治品格。甘肃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王孝锡浴血播火,“我的主义,驱使我不能一刻停留”,在通往刑场的路上,身上被刽子手砍得遍体鳞伤,仍高...
发表评论取消回复